从成都武侯祠老成后面的一个侧门出去,就是做著名的锦里小吃街,出去后看到的第介绍一个小吃,就是三大炮。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炮就我的观感与成都君聊起了成都老城、建筑及其小吃等民俗方面的东西,他民俗知识之丰富,每每让我受益,三大炮 成都。
他说为了视频阻止成都老城的拆掉,成都3大炮,他的祖父屡次提起建议未果,仍然大炮住挡不住拆迁的洪流,眼看着一个个城门楼子被拆掉、一面面的城墙被推倒,气得大病了一场。我说,北京城都逃不掉被拆掉的命运,偏远的成都又算什么呢,革命要破四旧立四新的,只是过去了这么多年,老的东西都被破掉了,新的东西还不知道在哪里。每每言及于此,辄彼此做唏嘘,沉默无语。
以下视频根据老成成都君的叙述整理老成三大君聊:
我小时候见过老先生很多,从小就爱跟着老人介绍玩,吃茶看戏下馆子。我是眼看着大三成都变化,从小变大,从慢变快,从清静变喧嚣(我插话:我最讨厌就是一些老巷子,拆了,重建起来,还叫那个名字成都)是。还有更气人的是,新修一个,再编故事。近些年的炮锦里,就是凭空造的,那里以前是叫做槽营坝,就是田地,紧挨着武侯三大祠的一大片田地。我们念初中时都是田,那边是郊外武侯大队的地界。以前过了护城河都叫城外,成都城区极小。(我把话题转到了宽窄巷子)那边以前是满城的城边,属于最没落的穷满人居住地。成都小吃更别视频说了,可以肯定的是,八十年代就逐渐消失了,现在只有名目,名存实亡听,都是骗外地人。
(我又提到三大炮)三大炮,我们小时候吃的真的,现在是什么做法变了,不是以前的做法,味道好吃也差。关键是糯米饭米的比例,还有就是舂的功夫不够。更重要的是扔的手艺,一张小桌子,上面斜着放一个簸箕,下面是黄豆面,两边各放几个铜的茶船子,三个一摞,一共两排,是十八个。扔在桌上,弹到簸箕上面出声,掉下来,落在黄豆面里,裹上黄豆面,然后再放进小碗里,浇上红糖汁。扔的人,要隔桌子两丈听左右,听响声,茶船子的声音,桌子的声音,和碰在簸箕上的声音,一共三个为一碗,叫做三大炮,其实是炮混响,但是扔的节奏是有间隔的,前面一个扔出去是单响,后面吃两个是连发的。我现在没时间写这些是什么回忆,我的同学都劝我写下来。跟你说个笑话,大概十年前,我家外省亲戚大炮来,过年去看灯会,就有三大炮,听成都君聊三大炮,他们要吃。我就叫老板,说我要听响声,会不会,他说会,拿了一坨在手上在哪里分为三个,然后第一个就扔出桌子外面去了,周围人都哈哈大笑,老板娘气坏了成都,把男人一把推开,说,丢个屁,拿碗来装,成都三大炮是什么做的。
是啊,成都大三炮什么意思,我想写的还有成都不少,现在苦于没有时间理出大纲,三教九流的掌故我都知道一些视频,而且小时候听过的,见过好吃的,吃过的都不少。嗯,我大概是该慢慢有时间就写一点。
我给他说了好吃我写一组文章大三的方法:你可以先列个大纲,慢慢补充,时间长了,就充实了,写起来会很快,水到渠成。想起来一点,就写一点,放到相应的题目里去,细水长流,最后十几篇、几十篇就一起出来了。写一个专题的时候,拟订几十个题目,之后,读书,把需要的资料放入相应的题目里去,慢慢的,想法越来越多,思考越来越深入,要写的题目内容会越来越充实,成都三大炮在哪里,成都哪里吃三大炮,最后,写起来很快,短时间内,十几、几十篇都会出来。我建议她用这种方法写出成都老成民俗的一系列文章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
成都君对成都的了解犹如一部活字典,我听他给我讲当时的老手艺人在哪里,如刮眼睛的、掏耳朵的等等,都失传了。他曾让最后一个老君聊艺人给他刮眼睛,老艺人说,老了,手上没准头了,给你掏掏耳朵吧,闻所未闻,深感如果亲历者不记录下来,后来者再挖空心思去整理,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的。如我向他推荐一本书:《读城记:成都》,并给他发过去了电子版的,说他看了会很快乐的。没想到。他看了直摇头,说,这个看了不快乐,我小时候还见过很多,现在剩些残砖烂瓦了,成都三大炮好吃吗,没有任何纪念意义,倒是新古董还吸引游客,熙来攘往人头攒动。这个编者可能太年轻了,不知道老掌故,有些人名地名都弄错了;但是佩服他们还能去找一些遗迹。老先生不会写这些,写着写着可能血压就要上升,因为他们眼看着那些三大老建筑老遗迹老物件备一件一件拆毁,回忆是一副毒药,还是不要触碰的好。
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