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看折耳根?
您好,我觉得折耳根是道好菜。在四川及贵州食用广泛。尤其是贵州凉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腊肉。甚至贵州吃火锅的拈水里都放了折耳根。还有丝娃娃内也放了折耳根。
什么是鱼腥草?长什么样子?有图片不?
折耳根,又名鱼腥草,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梭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虚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平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儿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至灰棕色。穗状花序顶生,花黄棕色。
在种植折耳根过程中,有必要培土吗?
一、种植折耳根要培土
折耳根形态特征:又名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呈紫红色,茎下部伏地生根,节上轮生小根,高可长到30一50cm,茎上部直立,叶互生心形状或阔卵形状,长3一10cm,宽3一6cm。
二、选地整地
1、折耳根适应性强。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气性好的沙质土壤进行栽培。
2、栽种前将地深耕耙平,除去杂草、残根,整平后开成1米多宽的低畦,再横向挖好15cm宽,20cm深的种植沟,施足腐熟的农家肥。
三、适时播种
折耳根栽植时间,适宜在春秋季。
折耳根种茎选择粗壮、无病虫害的做种茎。
将种茎切成4至8cm长的小段,每小段有3至4节,均匀地栽种在整好的地里,覆盖土壤5至6cm左右,如土壤干燥,可酌情浇定根水,施上农家肥,厢面上覆盖一层玉米秸秆,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种苗萌发。
四、田间管理
1、折耳根出苗后,应及时除去田间杂草,发现植株病残体,要及时清除销毁,保持土地整洁,减少病虫害发生。
2、折耳根喜湿润不耐干旱,注意浇水,要保持土壤湿润,切勿受旱,雨季注意排水,忌厢面积水。
3、去蕾、摘心:去蕾可减少开花消耗的养分。对地上茎叶生长过旺的植株,要摘心、抑制长高,促发侧枝,并培土护根,促进地下茎生长,保证茎粗壮白嫩。
4、在茎叶生长旺盛时,需肥量较大,应适时追肥,采收一次,可少量追肥一次。
五、注意病虫害防治
主要有茎腐病、叶斑病、地老虎、红蜘蛛等危害。
凉拌折耳根,是一道地地道道的绿色家常菜,妇幼老弱特别爱吃。
还可药用能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作用。
因此,折耳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价格和销路很喜人,市场效益好,农民朋友可以放心播种,这样对促进农民增收和满足人民消费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评论、转发,让我们大家一起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折耳根到底有没有毒?
朋友,您吃过折耳根吗?
前几天,一条热搜引起了我的注意:
#劝退北方人的南方调料#
在这个热搜下,许多网友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各色风味的调料。
其中,臭酸笋、香菜、木姜子等食材榜上有名。
然而最令网友顶不住的,莫过于一种叫【萌萌哒折耳根】的食材。
让我们看看网友对折耳根有何评价:
哪怕是生长在南方的娃子,从小就开始吃折耳根,都未必能抵挡折耳根的味道。
对于从未品尝过的北方人来说,问题就更严重了。
这种西南人民最为偏爱的食材,为何让众多吃货折腰?
折耳根难闻又难吃?
折耳根,又名鱼腥草,学名为“蕺(jí)菜”。
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等地。是一味中草药材。
然而西南的吃货发现,这货直接吃还蛮不错的,因此也被西南地区广泛食用。
当李时珍第一次发现该种药材时,由于过于难吃,于是起名为“鱼腥草”。
在后来的种种医书中,它还有了猪鼻拱、狗蝇草、臭菜、臭猪巢这些带着“侮辱性”的称呼。
古人之不待见折耳根,可见一斑。
既然别名叫鱼腥草了,我相信屏幕前的你也能猜到,折耳根到底是什么味道了。
没错,是腥味,而且是鱼死了的那种腥味。
这种腥味不仅会充斥着你的口腔鼻腔,还会辣眼睛:从而达到味觉、嗅觉、视觉的三重打击。
这是北方食客普遍反映的一种看法。
造成折耳根如此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原因,是因为其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叫做“癸酰乙醛”,又名【鱼腥草素】。
对于该种化学物质,部分人除了会觉得难吃,更有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
一种属于轻微过敏反应:感觉自己就是在吃中药,并没有其他多大的感觉,只是干嚼药材而已。
一种属于重度过敏反应:首先没有了任何食欲,接着严重不适者,很有可能会出现反胃、恶心、干呕等症状。
在讨厌折耳根的人眼中,折耳根便是【反人类】的代名词。
南北两方的小伙伴,也常常为折耳根的味道好坏,而争执不休。
可问题是:
折耳根不止味道奇怪这个槽点,也许对我们的健康,也有危害。
折耳根有毒又致癌?
《本草纲目》针对折耳根,是这么说的:
“辛,微温,有小毒,小儿食之,三岁不行。”
什么意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小孩吃折耳根的话,三岁不到就死了。”
在古代,折耳根已经被认为是具有【毒性】的药材。
到了现代,折耳根则经历了从【治病良药】到【国家禁药】的堕落过程。
2003年“非典”期间,鱼腥草注射液是卫生部从上万种中药中,重点推荐的8种抗SARS中药之一。
之后又被推荐用于抗击禽流感。由于是为数不多疗效确切的药物之一,功勋卓著。
因此鱼腥草注射液,也被誉称为“非典功臣”。
非典过后,生产鱼腥草注射剂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00年之前,全国只有10多家单位生产,到了2006年,已扩增为195家。
同时,以鱼腥草注射液为代表的此类产品,却发生了越来越多的不良反应事件。
2006年2月22日,浙江金华市4岁女孩,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出现抽搐,然后昏迷达3个多月。
5月17日,广东省东莞市4岁男孩,鼻炎,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出现了严重过敏性皮疹。
4月8日,汉阳3岁男孩,在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过程中,出现了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导致死亡。
仅在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就接到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5488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258例,死亡44人。
在各方重压下,2006年6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
公告决定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类的7个注射剂。
鱼腥草注射液内含40余种中药元素,尚不能确定鱼腥草是否与中毒有关。
因此国家也没有明令禁止吃鱼腥草。到底鱼腥草有没有危害,目前依然不得而知。
萦绕在鱼腥草周围的还有一个疑点:那就是鱼腥草,到底有没有肾毒?
需要指出的是: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这是诱发肾病的的元凶。
2002年《柳叶刀》更是指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广西两个省份)慢性肾病发病率最高,为18.3%。
基本上就是5个人里面有个1人患慢性肾病,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这与西南地区爱吃折耳根的现状不谋而合。
然而,卫生部却站出来辟谣:折耳根含有的马兜铃酸,并非是强肾毒性、强致癌性的马兜铃酸。
卫生部对进食折耳根的态度是:不提倡,但也不反对。
到底是吃还是不吃,决定权在我们每一位食客手中。
总而言之,针对折耳根是否有毒性,官方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
西南地区的人们也是吃得乐此不疲,没有听见他们抱怨的声音。
那么,在折耳根“带来的舌尖惊喜”和“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中来权衡。你会怎么选?
兄弟,吃就完事儿了
显然,对于折耳根具有毒性的问题,西南地区是嗤之以鼻的。
不然他们也不会那么爱吃折耳根。
贵州:对折耳根的热爱,路人皆知
贵州折耳根的年消费量,高达20万吨以上。
贵阳是全国折耳根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他们每天要吃掉3万斤的折耳根。
在贵州,最常见的吃法是凉拌。
将折耳根用清水淘洗干净,将干辣椒烤至焦脆,舂成碎末(贵州人称这种辣椒为“煳辣角”),撒在折耳根段上。
再加酱油、醋、蒜、味精和少许白糖等调料拌匀即可享用。
这其中,煳辣椒是贵州凉拌折耳根的灵魂,其焦香味之浓郁、辣味之醇厚,当真是无可替代!
除了凉拌,贵州人还可以将折耳根做成蘸水:
蘸水是贵州美食的灵魂,而折耳根便是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没有折耳根的蘸水,注定是不完整的。
折耳根的多样性,在贵州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几乎可以在任何菜上加上折耳根,这么说吧,在贵州,折耳根就相当于葱花、香菜,你几乎能在任何菜肴上,见到它的身影。
当你喊出一句“老板儿,多加点折耳根呗!”我相信同台的贵州人,一定会对你好感倍增。
川渝地区:无折耳根,不火锅
和贵州人不同,川渝地区的人更爱吃折耳根的嫩叶部分。
四川民间有首儿歌这样唱:“茅草根,折耳根,我是外婆的小孙孙,外婆请我吃油花生。”
折耳根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折耳根,就是川渝火锅的标配。
不仅出现在配菜之中,就连店家提供的蘸水,有时也会出现折耳根的身影。
折耳根下火锅,巴适得很!
云南:来了不吃折耳根,吃遍天下也枉然
云南的折耳根做法与其他地区没有太大的不同,但由于地理位置更靠南一些,因此云南的折耳根,也平添了几份野性。
腊肉炒折耳根是云南一种经典的吃法。
将腊肉切成薄片,再配上折耳根、辣椒、蒜苗、姜蒜、花椒等一起烹炒。
折耳根不可炒得太过,要吃的就是爽脆的口感。
一盘腊肉炒折耳根端上桌,只闻浓郁诱人的肉香、菜香交融在一起,秒秒钟钻进鼻尖,让人顷刻无法自拔!
一道菜将云南的野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专属云南的味道!
对于折耳根,我的态度一直很模糊。
一方面,它风味独特且小众,还有尚未证伪的毒性,有可能会危害健康。
另一方面,它又是西南地区人们喜爱的美食,尊重每个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一个吃货的基本素养。
那么,你是怎么看待折耳根的呢?
你会去尝试吃一吃吗?
有一个专门揭露食物内幕、科普食物冷知识的公众号,叫“厨房人类”
所长出身厨师世家,家里都是单传的掌勺大厨。
可传到他这儿,他却只想做个有趣、又有态度的“谈吃”者。
农村野菜你们喜欢吃吗,觉得如何,折耳根,野葱,指甲菜?
家乡在西北黄土高原,小山村向南200多米便是在寂静的夜晚都能听得见哗哗作响的黄河,北方的土地上多的是粮食,有小麦、玉米,小米、黄米,更多的还有杂粮,土豆、谷子、高粱、豌豆、荞麦和青稞。
一直觉得自己最喜欢的饮食还是家里做的糁饭,伴着一些韭菜、茄子辣椒,天下再也没有比这更好吃的美食了。这种饭食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在我们当地所存在了,但分布范围也仅限于甘肃兰州黄河流域的靖远白银等地。
春天来临之际,田里几乎是没有啥菜的,主要还是前一年储存的大白菜、蒜苗、萝卜,还有用大白菜和着胡萝卜、野葱野蒜苗腌制的酸菜、泡菜,每次吃完饭,喝一口那酸酸的甜甜的泡菜汤,心里有说不出的舒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市里的一所高中学习,离家有三十多公里,能从家里带来的东西除了烤制的馍馍之外,就是用玻璃罐头瓶子装的满满的腌制的咸菜了,原料主要就是一些山里长的野菜,野葱、野蒜、野韭菜。这些野菜中,最为普遍和好吃的便是沙葱。这种细细嫩嫩的野菜有其无比独特的魅力。可以用开水烫着吃,也可以腌制成咸菜,无论在何时,只要在山坡上走一遭,总会发现它们的身影。
有几次回兰州,就想吃点家里的东西,可惜父母已不再,很难去品味那种家乡的味道!不过在城里也可以在一些小店里寻找到它们的踪迹,不过那饭食也已经由黄米加玉米面变成了大米加荞麦面或是大豆面等其他的替代品了,配菜也做的更加精细。虽说入口滑腻,但我还是喜欢以前的,配菜总觉得用开水烫一下,加点盐和醋,用烧开的胡麻油炝一下,更有说不出来的感觉,一个字就是“爽”。
自然还有一些名字的野菜我是不一定能分辨出来,但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总有自己的最爱。想起一句话来,无论你走多远,回头来家乡还是你的归处。那回头不就是那些生长在山坡上的野菜,不管你来不来,它总是在哪里等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