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担面具体做法?
四川担担面怎么做?
大家好,我是麟大官人,我的回答是:一道味道正宗的“四川担担面”,讲究的不只是调味料上的选择搭配,它对于“食材上的选择”以及“烹饪过程中的细节”,都是特别的讲究。一道正宗的四川担担面在预先食材上的准备工作相对会较多,不过在最后煮面出面时的速度则会快上许多,因此正宗的四川担担面也确实是一道非常符合古代人们“挑担穿梭于大街小巷中进行卖面”的日常工作需要(因为出面速度快)。
用心做好每一篇问答,让“啰嗦”不再无趣,我是麟大官人,一个相对啰嗦却又不厌其烦的美食博主,获取更多美食知识或技巧,请点击红色加号关注我,麟大官人感谢您的观看。
“四川担担面”——是一道四川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属于川菜菜系,一般主要是以煮好的面条、蔬菜,搭配上之前炒好的臊子和调好的拌面酱汁一同拌匀制作而成,由于其具有面条鲜香爽口、筋道美味、臊子香酥入味、咸鲜微辣、营养丰富的同时且在口感和味道上能彻底征服广大民众,因此四川担担面也是一道非常具有当地特色的大众小吃,下面就进入到大家最喜欢的麟大官人教学时间。
【四川担担面——正宗做法详解篇(4人份)】——特点:鲜香爽口、酸辣美味、做法详细、一看就会。
【主料】:猪前夹肉120克(即梅花肉)、芽菜40克(甜味型的)、手工面条600克、
【配料】:高汤60毫升、猪油20克、红油辣子40毫升、花生碎40克、香葱4小根、青菜适量、八角1个
【调料】:水、生抽酱油30毫升、香醋12毫升、料酒15毫升、芝麻酱12毫升、花椒面少许、食用油、食盐适量
——【开始制作】——
①:第一步先特别提示一下同学们,配料中的高汤、红油辣子以及花生碎都属于事先做好的,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做的话,这里小麟哥可以大致上做个简略的做法概括:高汤,就是用洗净泡去血水的猪棒骨冷水下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将水面浮沫撇除,继续小火熬制骨头发酥发烂为止,最后过滤出来的汤即为最简单的高汤,撒入少量的食盐拌匀备用;而红油辣子则更加简单,将适量的干红辣椒买回家洗净小火炒香,然后用料理机打碎成辣椒面,加入1小把白芝麻拌匀,起锅烧热适量菜籽油至8成热以上,分3次淋入辣椒面内并同时搅拌,直到所有油倒入面内拌匀即成红油辣子,也撒入少许盐拌匀备用,最后的花生碎则是用花生泡洗后炒干再加入适量油炒至表皮发红熟透,起锅捞出,用刀切碎拌点盐即可。
②:准备好以上所有配料后,下面开始剁肉,先把猪梅花肉用水洗净,然后用刀切成小块,再进行横竖来回的剁肉,不要剁的太碎,剁成绿豆大小的小肉末为佳,再将芽菜切成1厘米左右的芽菜碎,并同时用热水壶烧一壶热水,备用。
③:下面开始炒臊子,起锅烧热,加入略多的食用油晃锅润满锅身(平时炒菜略多一些的油量),油温6成热下入水洗过并甩干水分的八角1个炸出八角香味,待八角微微变色出香后倒入剁碎的猪肉末快速翻炒炒散上油,然后烹入15毫升的料酒增香去腥,保持不停的慢炒,炒至肉末体积均匀变小,水分均匀炒干后,烹入10毫升的生抽提色提味,继续小炒一会儿至水分收干时,下入之前切好的芽菜继续炒匀,炒出芽菜的香味,芽菜颜色发红后撒入少许的盐炒匀即可出锅,臊子即成,备用。
④:下面开始煮面,将之前烧好的热水倒入锅内重新烧开并下入面条,用筷子划散避免粘锅后,同时开始调一碗拌面酱汁,取一盛面碗,依次加入生抽5毫升、香醋3毫升、芝麻酱3毫升、花椒面半克、高汤15毫升、猪油5克、红油辣子10毫升,食盐1克,用筷子搅拌均匀。
⑤:此时面已经煮了半熟了,将自己喜欢吃的青菜去根洗净放入焯水,淋入少许油拌匀,煮至面条熟了以后,先将煮好的面条捞起沥水放入拌面碗内,再将烫好的青菜也捞起放入碗内,之后依次加入2勺臊子、少许葱花、2小勺花生,四川担担面即成,食用时拌匀即可。
出品图: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且老少皆爱的正宗四川担担面就做好了,看着是不是很有食欲呢?
——【内容总结之“你问我答”】——
1、为什么做高汤和红油辣子都需要在最后加点盐?
答:........理论上来讲,其实做高汤和红油辣子都只是为了给美食提香提味,加盐没控制好反而容易影响主菜的味道,不过,由于高汤和红油辣子本身一次性制作出来的量会比较多,一天两天内是用不完的,所以为了保证高汤和红油辣子不那么容易变质,多加一点食盐能够有效的增加2者的杀菌能力,从而有效的增加其存放时间,当然,加入的盐量也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主菜的咸味(实测加盐后能增加2-3天左右的保质期,当然前提是要冷藏存放)。
2、为什么猪肉要剁成绿豆大小?为什么芽菜也要切1厘米长?切碎一些不行?
答:........这里这一步大家应该也比较好理解,正宗的四川担担面内的肉臊子是口感偏脆的,有些许的嚼劲,吃着比较有肉感,而且肉香味比较明显,相反如果您是直接把肉剁的太碎,那么下锅后在油炒时猪肉就会很容易被炒成肉渣,不但肉香味会很快释放殆尽,吃着还没有什么肉感,咬着会比较干柴柴口,因此大家剁肉时一定不要把肉剁的太碎;至于芽菜为什么要切1厘米也是因为芽菜在油炒时会体积缩小,因此如果切的太细同样会没有口感,所以也要稍微切长一点。
3、为什么在炒肉臊子之前还要加个八角?为何还要先洗一遍才能放?
答:........八角本身的微甜香味能够很好的与肉香味进行结合,因此肉臊子内加入八角是非常重要的一味提香留香香料,其次,在炒肉臊子之前加入一个八角,八角的香味材料都是脂溶性的,可以很好的提前融入油内,因此后面下入的炒肉也能更好的吃入八角鲜香和微甜回香,最大程度的先给肉臊子提前去味增香。
4、为什么肉臊子必须炒至水分收干?带一点水分都不行吗?
答:........正常角度来讲,肉臊子其实是可以带水分的,而且带些水分的肉臊子吃着更加多汁美味,可是,正宗的四川担担面内的肉臊子必须是炒至水分完全收干的干香肉臊子,为什么?因为古代的人做担担面并不能保证每回都能一天卖完,所以难免会经常碰到肉臊子隔夜的情况,因此肉臊子内如果带有水分,那是特别容易变质变味的,相反,如果肉臊子内只有油分和盐分,那么肉臊子的存放时间就可以大大延长,这也是大家吃蔬菜容易变质而吃肉菜相对耐放一些的原因,因此这里大家如果是家庭制作臊子也偏多的话,建议是炒至水分收干为佳,并且水分收干后的肉臊子香味可以更加浓郁,保留肉香的时间也会大大延长。
5、为什么拌面酱内还要加猪油和花椒面?
答:........首先这里我重新赘述一下拌面酱的加料:生抽5毫升、香醋3毫升、芝麻酱3毫升、花椒面半克、高汤15毫升、猪油5克、红油辣子10毫升,食盐1克。好了下面开始分析,这里面加入的生抽、香醋、高汤、红油、芝麻酱和食盐的作用大家应该都能看明白,主要都是起着调味增香作用,而多加一味猪油和花椒面则是这道拌面美味的关键所在,猪油因为是动物油的原因,加入拌面内能够大幅度增加面条的鲜香口感,让面条越吃越香,越吃越好吃;其次加入的花椒面则是起着增香开胃效果,让一道普通的拌面得到更多的口感升级以及开胃效果,从而再次升级面条越吃越想吃的特色口感。
——》四川担担面之“技术小提示”:
(1)正宗的四川担担面讲究的是肉臊子肥而不腻,干而不柴,必须“干香”!因此这里首推大家选用猪前夹肉这样肥瘦相间的肉来制作为佳,既不容易炒干,也不会吃着发腻。
(2)芽菜一般分为咸口感和甜口感2种,而四川人吃东西喜欢带些回甜,所以正宗四川担担面用到的芽菜就是甜口感的芽菜,它是用红糖腌制出来的,不过后面炒好也要加点盐,避免肉臊子吃着太清淡不入味。
(3)做担担面,煮面和调酱可以同时进行,这样效率更快,不过大家记得面条下锅后要马上用筷子划散,避免面条落底粘锅。
(4)一道正宗的四川担担面口感属于“半干面”,所以在拌面酱内一定要加入适量的高汤来进行拌面,保证面条吃着多汁爽口,回味无穷。
(5)做担担面时,面条的量不能太多,与酱拌好后要吃着菜中有面,面中有菜,这样吃着才会足够美味,也才能被叫做小吃。
结语
其实做好一道担担面还是蛮简单的,只不过要想将其做到特别正宗且味道纯正的话,就需要在食材和烹饪细节上多加注意了,希望大家看完本文后都能做出一道全家人都爱吃的“正宗四川担担面”!我是“麟大官人”,一个相对啰嗦却又不厌其烦的美食博主,如果您看完这篇文章觉得还比较有帮助,希望您能给麟大官人点一个赞或者关注“麟大官人”,我会每天都为您分享更多的美食知识和技巧,麟大官人感谢您的观看,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由“麟大官人”原创制作,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转载)
甘肃天水怎么样?
说起天水,就绕不过一个“陇”字。
陇右之边,天水的地理与民风
陇即陇山,为六盘山之南部,高约2000余米,南北绵长横亘100多公里,称之为陇山或陇坂(坂指高山崎岖之地),然后与秦岭西搭在一起,形成了渭河平原(陇山西侧为渭河,东侧为泾河,渭河流经甘肃天水,宝鸡)与天水这块陇中高原的天然屏障,自此,才有了陇右的称呼(古人从北向南看,西面为右,陇山之西为陇右),而天水就是陇右之边。从当年秦国发于天水,定都关中,问鼎中原,就是开通了隔绝陇右与渭河平原的关陇道,从天水现在的龙山,张家川镇,一直翻过陇山,到宝鸡的固关镇,后来三国时诸葛出祁山(天水礼县),谋陈仓,亦是走的这条关陇道,一直到建立了隋,唐王朝的关陇集团均是从天水,进宝鸡,谋汉中,而平定天下,可以说,天水是块宝地。
天水麦积山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历经艰辛的宝成铁路开通,穿过陇山100多座隧道,90年代开通的沿渭河从宝鸡到天水的宝天公路,线路基本走的都是关陇故道。
陇右自古民风悍猛,当年马腾马超父子跃马横枪时,骁腾无比,马超去世时,姜维时年二十(天水甘谷人),而在他们之前,陇右最为出名的千古名将是李广(天水秦安人),李陵(李广的孙子),甘延寿(与陈汤一起那位),赵充国(与李广利平定西域),而最为出名的李渊祖籍亦是天水人(天水秦安),天水人承祖上之风,颇重意气,有山东人路见不平之勇,亦有遇事敢往的作风,到今天也是如此,我有个朋友就是天水人,颇有秦人相,为人好酒且仗义,若是生在古代,至少也是百夫长一类的人物。
天水甘谷姜维墓
天水与宝鸡,虽有陇山之隔,却如一衣带水的渭河兄弟
陇山为泾与渭的分界,渭河流经天水,到宝鸡,天水与宝鸡虽然在地理上有陇山之隔,却也有渭水之带,两地在古时并称关陇(关中与陇右),在中国古代分割盘据的历史上,基本都归于一处,战国时同属秦,三国时大多时属曹魏,与蜀汉从天水,宝鸡大散关到襄阳一带对峙,六出祁山的祁山就在天水,天水曾经短暂归过蜀国,到了马谡失了街亭(天水秦安,那里现在是一处景点),后一直属于曹魏。
天水渭河
两地从口音上我是基本分不出来,也许当地人能分出来,而且天水的庆阳和陕北一样也住窑洞(我有另一篇文章有过讲述),天水人外出打工,不选兰州,却往宝鸡,西安跑,而且天水人买房也去宝鸡(宝鸡虽然与天水人口一样多,都是300多万,但宝鸡地比较多,天水却狭长地少,所以房价比宝鸡贵)。特别是在这个饮食上,两地几无二致,天水人也喜欢吃泡馍,中,晚餐都吃凉皮(天水是面皮,没有面筋),肉夹馍,面条(桌上都有一碗生蒜),反而兰州拉面不多,另外天水本地特有的呱呱(用荞麦作的,和山西碗托差不多,但没那么硬),在宝鸡也有店,宝鸡的面馆在天水也有分店,两地来往坐高铁1小时,开车2个半小时,我去旅游时,都是把两地看作一地去玩,从西安往宝鸡,顺道再去天水麦积山石窟。
天水诸葛军垒
天水耤河,著名的天水红桥
我去天水,最先去看的是姜维墓(在天水甘谷),然后才是著名的麦积山(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在天水吃了呱呱,要了猪油盒子子(有点象煎过的陕西油塔子),坐在耤河(渭河支流)边的木栈道上,对岸是天水著名的伏羲庙(天水是伏羲氏的诞生地),后边是新修的诸葛军垒,眼前是著名的天水红桥,黄昏时层云甚低,落日如金带,把这座从西汉时就有的名城,天水映照得迷人而恍然。
毁我塑我原创
临汾是个怎样的城市?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一个吃货,对临汾的牛肉丸子面很感兴趣。个人感觉最正宗的要数白家牛肉丸子面,有牛肉的鲜、有丸子的香,还有秘制的汤,很辣很爽,吃起来大汗淋漓,尽管如此夏天吃的人也不少。满满一大碗面条上漂着红红的辣椒油,溜圆的牛肉丸子伴着碧绿的香菜,纯朴简单的美味令人酣畅淋漓。由于临汾的交通便利,外来人口比较多,也算是个做生意的地方。临汾市虽然比较小,但个人感觉临汾人很热情,去了3次,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临汾的空气不是很好,其他方面还说的过去。
临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最后祝临汾发展的越来越好。
如何评价陕西面食?
1
安土重迁,造就了陕西面的多样性
▲麦收季节的关中平原。图/视觉中国
安土重迁,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农业社会,地就是命。人必须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踏实耕种,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离开。这种思维惯性,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生活熏陶下形成的。生活在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区,陕西人的血脉里一直流淌着这种文化。
如果说汉唐时的关中还带着点首都人民的傲娇浮夸,那么明清两朝几百年的稳定生活则令关中人更显保守。至今,陕西八大怪里还有“姑娘不对外”的说法。是啊,在关中人眼中,哪里还有比这八百里秦川更亲切的地方呢?
▲航拍麦收时的秦川大地。图/视觉中国
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促成了陕西人对面的执着。民国元老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在南京担任监察院长的他,平日里少不了应酬。有一次,于右任应约赴宴,主人家自然免不了叮嘱厨师,要投其所好、精心准备。厨师当然不敢怠慢,为他特意上了一碗面条。结果于右任吃了之后直问有没有粗一点的?厨师只好给他下了一碗比筷子还粗的面条。于右任这下吃得十分高兴,却引得厨师直骂他是乡巴佬。生性豁达的于右任,在吃面这件事上,也会钻牛角尖。
▲电视剧《白鹿原》中的吃面场景。就是这又宽又长,筋道可口的面条,才最对陕西人的胃口。
陕西人对家乡土地、家乡味的热爱,造就了独特的关中文化。陕西人脾气执拗,每个小地方都坚持自己的嗜好,最后的结果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种特点,反映在食俗上,就是面的多样口味。
臊子面,最让陕西人欲罢不能的面之一,也最能体现陕西面的多种多样。臊子原本指的是切碎的肉,但是在陕西,肉丁炒的浇头统称为臊子。受到最多人追捧的臊子面,当属西府臊子面。吃面在关中西府人眼里丝毫马虎不得,面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吃起来得酸、辣、香。九九归一,恪守这九字诀,才能吃到一碗纯粹的西府臊子面。
▲一口香,精致版臊子面,汤色红亮,配菜五彩斑斓,味道最是醇厚。关中大汉怕是要吃三十碗才能饱。图/视觉中国
在关中西府,臊子面是个大家族。除了最为外地人所知的岐山臊子面,凤翔、扶风等地的臊子面都不甘示弱。扶风臊子面不带辣,凤翔臊子面倒是和岐山类似,可是在凤翔,东乡和西乡还有不同,东乡揽臊子(炒制臊子)要用油,西乡则不用。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还是一口香,海碗宽汤,面却只有一口,面条饱蘸汤汁,香浓馥郁,一口入魂。不过吃这面忌讳贪多,必须量力而行,如人吃面,饥饱自知。
▲biangbiang面,世界上名字最复杂的面。
名副其实的臊子面之外,biangbiang面也能算作臊子面。这种名字极其复杂的面,以裤带面为基础,加上臊子、炒蔬菜、西红柿鸡蛋卤,以油泼辣子收尾点睛。比起单纯的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的口味要博爱得多,也更能被陕西以外的人接受。
▲biang字的写法有专门的口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相比之下,三原疙瘩面简直能称为“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了。一份疙瘩面上桌,大碗里三个盘如姑娘发髻般的面条疙瘩,搭配分装三个小碗里的辣子、臊子和酸汤,一面三吃,风情万种。
▲三原疙瘩面。辣椒臊子干拌、酸汤面、酸汤臊子面,一面三吃,满足吃面人的所有想象。图/视觉中国
2
吃面,是对季节的尊重
▲陕西凉皮。去暑的良方。
中国人最崇尚自然,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唐朝,关中地区人口爆炸,为了嗷嗷待哺的几百万张嘴,朝廷开始大力推进小麦和粟的轮种。秋季种冬小麦,夏季收获,之后播种粟,秋末收获。这种充分利用农时的两年三熟制,协助小麦向关中主食霸主的宝座又进了一步。
这种对于季节的极致掌握,也体现在吃面的习惯上。夏季冬小麦收获,新麦散发着让人难以拒绝的香气,这是吃面的最佳时间。夏天的高温让人萎靡,这时,吃一碗凉面,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解暑。
▲现在在陕西颇受欢迎的菠菜面,与唐朝人喜爱的槐叶冷淘异曲同工。
据《唐六典·光禄寺》记载,大唐宫廷内,“冬月则加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加冷淘、粉粥”。冷淘是凉面的雏形,当时最受人欢迎的是槐叶冷淘,也就是用槐叶汁和面制成的面条。杜甫更是专门写诗称赞槐叶冷淘“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街头售卖的凉皮。
陕西人的夏天少不了凉皮。
清凉酸辣的凉皮,既解暑,又开胃。前人对面的了解,在凉皮上展现地淋漓尽致。和好的面团在水里洗,洗掉的淀粉即是凉皮的原料,而瘦身后的面团,便是面筋了。淀粉糊摊平蒸熟,面筋或蒸或煮,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味。原本爽滑筋道的面条,被一分为二,没有任何割裂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的层次。
▲汉中浆水面。
如果想让更加偏爱米饭的陕南人加入面条党,浆水面应该是最好的“诱饵”。浆水面在西北各省都很常见,酸辣清爽的口感,最适合炎热的夏天。制作浆水面,肯定少不了浆水,这浆水实际上是蔬菜(芥菜、芹菜、雪里蕻皆可)加面汤和酵母发酵而成的酸水。中国人最擅长利用发酵来制作美食。时间催化带来的乳酸,能够很好地引发食欲。在食材匮乏的古代,尤其是在酷热的盛夏,这种酸味是不可多得的调剂。
3
陕西人,早已打通吃面的任督二脉
中国人对古法、传统的尊崇,近乎于偏执,认为经验是成败的关键。吃面这种日常活动,自然也充满了生活的经验。面好吃,和面麻烦,如何延长面条保质期,省去这种麻烦,陕西人早有心得。
在陕西,人们深知水是让面粉七十二变的不二法门。每一个熟练的陕西主妇,都深谙制面之道,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尴尬,绝不会出现在她们的厨房里。在她们的经验里,控制水分,就是延长面条保质期的秘诀。
▲合阳踅面。预先制成的面条,只需经热水汆烫,再调味即可食用,堪称最早的方便面。
去除面条水分的最佳方法便是借助火的力量。调好的面糊在鏊子里烙成煎饼状,再切制成面,这样做出的面条,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保持数日不坏。陕西的礼泉烙面与合阳踅面所用的面条,都是如此制成。干制的面条,只需要加热水浇烫,再调上佐料即可,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这不就是最早的方便面嘛。
▲切制踅面。相传,踅面为淮阴侯韩信统兵打仗时的军粮,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比起烙面与踅面的偏安一隅,挂面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挂面并不由陕西人垄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陕西干燥的气候,为挂面提供了最好的栖息地。制作手工挂面,最重要的是对于天气和面条特性的感知,如果没有几十年经验,绝难做到游刃有余。挂面既容易储藏,又便于携带,这对于当年出门在外的面食党们,是巨大的福音了。
▲图为挂面制作中划面的步骤。挂面是中国人对天气物候、面条特性深刻理解的产物,充满经验的智慧。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是农业社会主食制作顶级水平的代表。图/视觉中国
古人不会懂得面筋蛋白、氧化这些充满科学意味的名词。他们只是在一次次的操作和失败中,找到了最佳方法。经验与传承,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核心,所谓秘诀,归根结底是一辈一辈的口耳相传。陕西面是这种薪火相传的绝佳例证。对陕西人来说,最好吃的那碗面永远是妈妈做的,因为那是姥姥教给妈妈的。
让你最难忘的面是什么面?
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我沒有出过远门,对全国各地的面闻所未闻,何敢品头论足。但题主的好意难却,只能班门弄斧了。据我所知,全国之面看西北,西北之面看陕西。(个人看法恳请赐教)所以引领西北的陕西面足以让国人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农村人,要说情有独钟的话,我还是顷向于家乡的纯手工“雀qiao舌面"。现在吃过农村雀舌面的人可能不多了,雀舌面已频临失传的地步。其一,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耐心为了一顿面饭而花费大半天时间;其二,现在卖的机器加工雀舌面,根本就不能和手擀雀舌面相提并论。
我吃过的雀舌面还是奶奶做的。因为那是大集体年代,妈妈每天要干集体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干这细活。奶奶年龄大了只能在家里做饭,那时农家白面很少,相对说莜麦面,豆面比较多,因为当时城市里人还不知道吃杂粮面对身体有多大好处。我记得奶奶每天起床很早,每天首先要把莜麦面先用水泡在面盆子里后,再干其它家务活儿。当时没有磨面机,全靠人力石磨磨面。老石磨磨岀的莜麦面很粗,不用水先泡的话,连揉搓都不容易,别说擀面了。用现在的时间来说,就是九点左右奶奶就开始擀面,先在泡好的莜麦面里倒些豆面,累人的揉搓就开始了,一直揉到面有了筋度就用擀面杖。擀面也是一个细活儿,慢慢上擀,慢慢松卷,反反复夏。奶奶擀的豆面皮只有两张百元面纱重叠的厚度。最后就是切面,切面也有技术姓。首先把擀开的大面皮对折几次,再一手压住面,一手拿菜刀均勻地切。奶奶的刀工很好,切好的面皮还真和雀舌头大小丶形状丶薄厚下分上下。然后切上细细的洋芋条条,饭熟后再加上早己用葱花,清油烧好的浆水。开吃时和上韭菜咸菜,味道真是鲜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