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早就过了,可北京的春天一直羞答答的,乍暖还散文寒。今天冷不防变了天气,穿着薄棉夹克还热的够戗。
小鱼儿来北京有十多天了,嚷着要到护国寺吃小吃,说那里的小吃最地道,有老北京的风韵。我对吃向来没什么兴趣,但总不忍豆汁拂了她的心意,只好作陪。护国寺大街名字起的气派,但街道护国寺真的很狭窄,如果不是两头通畅,应该散文叫护国寺胡同才对。街两旁的小吃店很多,偶而也有两间古字画店,牌子弄的古香古色的,很有点雅致的味道。本来以为那个青砖碧瓦的地方就是护国寺,走近看才知是人民剧场。我在心里嘀咕着:是不是这剧场曾经就是护国寺呢?如果是,那么为何改成剧场了;如果不是,那么护国寺大街又缘何散文而得名呢?
护国寺宾馆的旁边就是那个著名的护国寺小吃店了。我和小鱼儿进去时是下午一点半,居然没有座位。顺眼瞧瞧周围的客人,以老年人居多,也有几桌像是外地的游客,慕名来吃北京小吃的。我和小鱼儿要了一碗羊杂汤、一张肉饼、一碗豆汁和一碗面茶,一共八块钱。头天晚上在家里看汪曾祺写的《豆汁》,知道这豆汁原来不是豆浆,而是生绿豆发酵的汁水,老北京人特别爱喝。豆汁端上来,隐隐有一丝臭豆腐的味道儿,喝了一口又觉得一股酸菜味。汪曾祺在文章里说有股泔水味,果然不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比如东北人爱吃酸菜,那酸菜从腌酸菜的缸里捞出来,有的上面还漂浮着绿毛,估计外地人看到这个景象是决计不肯吃的。据说,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吃从肉里生出的蛆牙,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豆汁我只喝了一口,实在无力消受,只好作罢。面茶从前也没有吃过,似乎是煮熟的细玉米面上面掺杂类似油茶面的东西,到还好吃。小鱼儿吃的不过瘾,又去前台运回了一堆小吃,奇奇怪怪的,我都叫不出名字来。
我俩吃饭的地儿中间是个大柱子,围着柱子有几张非常狭窄的小桌儿,[散文]护国寺·豆汁·梅兰芳,有点类似麦当劳那种。我坐的桌子上方恰好挂着张国荣到这来吃小吃的照片,张一脸温良的笑容。哦,原来他已经护国寺离开好久了!吃完以后,小鱼儿兀自不肯善罢甘休,打算买两样小吃打包带走。服务员把小吃包好,手在下面动起来,原来是一个木质黑珠的大算盘。十块五,服务员轻声说道。
在护国寺大街快到头的地方是梅兰芳的故居。我对京剧不感兴趣,但闲着无事,遂买了票进去闲逛。那样的房屋应算是典型的四合院吧。虽然不大,却异常规整。梅的卧房据说基本都是按原样摆设的,很是简朴豆汁。有一个茶几,几张凳子,偏房里有一张大书桌,上面摆放着纸墨笔砚。
有一间展览室里陈列着许多人送给梅兰芳的字。梁启超抄的《楞严经》笔力丰满,甚是大气。郭沫若的题字却是小鼻子小眼,宛如姑娘般。看豆汁《霸王别姬》,知道唱京剧是件很苦的事情。小豆子只因唱错了一句台词被师傅用烟袋锅把嘴捅的不停淌血,那些豆汁调皮的弟子的屁股还要经常吃大刀片子。棍棒出孝子,大刀出名角?不知道梅兰芳吃没吃过大刀片子,可以知道的是他在梨园里梅兰芳确是首屈一指的名角。三几年的戏票,只见梅的名字印在最上头梅兰芳,而且字号也比别人的大几倍。京剧是很讲究的,你看梅兰芳那千变万化的指法就明白了。不过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听京剧呢?反正我是不听的。
护国寺和什刹海是什么关系,我没弄明白。我看见护国寺大街上有个地方,上面的牌子写着什刹海公共管理处。有阵子,去什刹海小坐成了小资们趋之若骛的游戏。我到一点没觉出小资来,我只觉得热,穿的实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