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厦门的起源
关于厦门早期历史的记载很少,过去复原这段历史,主要是依据明弘治的《八闽通志历史沿革》、明万历的《泉州府志》、明崇祯的《闽书》、清乾隆的《鹭江志》、清道光的《厦门志》、清同治的《福建通志》,以及一些族谱等。这些资料或成书时间较晚,或语焉不详,使人们对厦门早期历史的认识不甚明了。
墓碑是凝固的历史。两方墓碑的发现,是福建省省唐代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铭尤为重要,厦门的由来及历史故事,是迄今为止记载厦门历史的最早实物见证,为研究厦门早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字依据。
1、第一块墓志铭-颍川许氏陈夫人墓志
上世纪七十年代,泉州东郊石井乡村民取土的时候,挖掘到一座唐墓,墓内有一块墓志铭,长54厘米,宽41.5厘米,厦门的历史由来和历史,上面有篆体写着“唐许氏来历故陈夫人墓志”,墓志正文有20竖行。上面记载了墓主人是厦门陈元达的女儿,她17岁的时候嫁给了泉州参军许元简,不幸的是公元857年,23岁时就历史渊源去世,死于第二胎产后痢疾。丈夫许元简悲痛之余,就亲自写了墓志铭悼念。墓志全文如下:
室人其先颍川人也.汉丞相平之俊,高祖福州长乐县令,秩满,家于福唐,亦长乐之邻邑也。曾祖僖,爱仁好义,博施虚襟,俊义归之,鳞萃辐辏,故斗有敢死之士,遂爲闽之豪族。时闽侯有问鼎之意,欲引爲谋,乃刳舟发展剡楫,罄家浮海,宵遁于清源之南界,海之中洲,曰新城,即今嘉禾里是也,屹然云岫,四向沧波,非利涉之舟,人所罕到。于是度地形势,察物优宣,曰可以永世避时,厦门骑楼的历史由来,贻厥孙谋。垦原爲园,郡给券焉,家豊业厚,又爲清源之最。终身不仕,以遂高志.祖仲禹,幼资经术,弱冠游于京师,既而授广州番禺县丞。伯元通,任歙州婺源县令。父元达,任虔化县丞。夫人幼独承颜,终鲜兄弟,闱仪壶则,有若生知,宛顺柔和,实资天性。年十七归嫔于我,韵谐琴瑟,气和芝兰,誓愿同心。始终偕老。何图产俊六日,痢疾所婴,时大中十一年龙集丁丑十四日,终于晋江县俊坊之私第,春秋廿三。有子二人,长曰骥皃,方兹六岁,次曰小骥,生未浃旬,而夫人谢世。呜呼!日月逝矣!窀穸有期,丹旌啓途,青乌用事。以其年十月十三日丁丑穸于晋江县鸾溪裹石井村张境之东原。礼也,古者墓有志,志有铭。志记也,铭,名也。坝陵谷之迁变,所以纪其墓焉。铭曰:坤向山,巽流水,申末朝,寅卯起。哀哉!室人葬于此。惟我室人,厦门名称的历史由来,浓华桃李,惟其令德,采苹于沚,天舆淑姿,不舆年祀,十七归我,九族咸美,廿三亡,谁不痛矣。况仆之哀,岂易言耳。呜呼,予百年之后兮,亦当归袝于止。
展开全文
墓志铭第一句话就介绍说,妻子陈氏(陈僖公的曾孙女)的祖先是河南颍川人,是西汉丞相陈平的后人,就是那个在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的时候,利用匈奴单于老婆嫉妒贪财的心理,帮助刘邦成功解围的陈平。
陈氏的高祖曾担任厦门福州长乐的县令,任满后在福清居住。到了楼的妻子曾祖陈僖这一代,陈家已经成为福建的豪门,甚至家里养有敢死之士。
唐德宗贞元四年,也就是地名788年,福州发生了一起闽侯政变。闽侯“有问鼎之意,欲引爲谋”,叛乱前也想让陈僖参加。陈僖身为汉室丞相后人,无意谋反,但也不敢得罪叛乱者,家里虽有死士,但这是整支叛军,福建厦门的由来。左思右想,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骑。于是“刳舟剡楫,罄家浮海,宵遁于清源历史渊源之南界,海之中发展洲,曰新城,即今嘉禾里是也”。
墓志铭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陈家跑到了哪里历史故事:厦门--“海之中洲,曰新城,即今天之嘉禾里是也。”这方墓志让我们知道,厦门在唐代中期演变还是个“屹然云岫,四向沧波,非利涉之舟,人所罕到”的地方。陈僖公全家遁入后,发川历史沿革为田,垦原为园,戮力垦殖,后“家豊业厚,爲清源(郡名)之最”,成为当时清源郡地名(即泉州)最富裕的家族。
从上文,结合闽侯兵变的年代公元是什么788年,我们得以知晓:在公元788年前,厦门名为“新城”,厦门的历史渊源。
2、第二块墓志铭-唐陈名称元通夫妇墓志铭
陈元通夫妇是陈僖公的孙子厦门和孙媳。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间,为配合仙岳路的改造工程,厦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位于仙岳路与金尚路交叉口东侧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最重要的唐代墓葬之一的陈元通夫妇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掘得迄今为止厦门仅见的两块唐代墓志铭,厦门的历史由来,即《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志铭并序》、《唐故陈府君汪夫人墓志——唐故歙州婺源县令陈府君夫人墓志铭并序》。
两块墓志铭都提到夫妇俩终于“清源郡嘉禾里”,陈元通卒于唐大中九年(855年),汪氏卒于唐咸通二年(861年);证明唐大中9年,公元 855年,即陈僖公逃往厦门7、80年以后,厦门已经不再叫新城,改称“嘉禾里”了,厦门的历史沿革,属泉州(即清源郡)下属同安县。
3、新城的最早由来,可能是开漳圣祖陈元光
上面我们知道,厦门历史演变,厦门在公元788年前,名为“新城”。那么新城这个名称最早是谁起的呢?可能是开漳圣祖陈元光。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蛮獠啸”,唐高宗下诏命将军陈政历史“民苦蛮獠之乱,佥乞镇帅以靖边方”。陈将军率领府兵3600人,战将123员,入闽平乱。唐军入闽后势如破竹,连克数座“蛮獠”山寨,但抵达龙溪县北侧时,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今龙海九龙岭),一边屯垦一边御守,同时请求朝廷增兵名字。朝廷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南下驰援,二陈南下时还带了陈政13岁的儿子陈元光同行。不料陈敏、陈敷病逝于行军途中,只有陈元光与父亲会合典故,实行军垦屯田。7年后(677年),陈政病逝屯田军中,20岁的陈元光世袭了左郎将,统率众军。经过4年的准备,于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起兵攻打潮州,获得大胜。陈元光也因此升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事”,并将400多户“军眷”接来云霄落户,陈元光一家就此扎根福建。
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奏请于泉、潮二州间设漳州,厦门的由来和历史,厦门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文化典故。武则天(时驻神都洛阳)册准建漳州及历史文化属县,陈元光任刺史。至宋厦门绍兴十三年(1143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主圣王”。
最早为古厦门岛命名,将古厦门岛命名为新城者,不是陈元光就是其部将。从陈元光为新城赋诗来看,新城之名历史渊源出自陈元光可能性较大。《漳州新城秋宴》为厦门最早的历史文化文学作品,记载了古厦门岛最早的一次文艺演出和最早的一次大型宴会:“地险行台壮,天清景幕新。鸿飞青嶂杳,鹭点碧波真。” 新城作为一个地名,在漳州境内并无此名。
陈元光开厦,还体现在后人借杨文广之名由来描写陈元光(家族)开漳的章回小说《杨文广平闽十八洞》一书中。这段历史后来被喧染楼的而广泛流传成《平闽全传》、《杨文广平闽十八洞》、《陈元光平闽十八洞》。处于厦门岛的就有“鹭江洞”。《平闽全传》说铁头禅师乃一石龟精,在鹭江石泉山上。在《厦门志》里,石泉山是厦门洪济山 (厦门最高山,主峰云顶岩) 之一支,和禅师公岭相接。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公元686年,开漳圣祖陈元光设立漳州,同时又开发了厦门命名为新城。据称陈元光是厦门的第一任太守,其最早发现古厦门岛在军事方面的重要地位——海上进入漳、泉平原的跳板桥头堡,不可轻易放弃,最早在岛上驻兵,为古厦门岛的开发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 “厦门”名称楼的历史故事的历史由来
公元1279年,元朝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成了这座岛屿新的官方地名,下设4个都。
明朝嘉禾屿的开发,厦门的历史是什么,源自明代初年的抗倭备战。明代之前福建厦门福建厦门的嘉禾屿是当时福建诸多的历史故事沿海岛屿之一。1394年(明代洪武27年),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在嘉禾屿建造城堡抗倭。
从当年修筑“海上长城历史”来看,金门原名浯洲,又名浯将,厦门的历史简介变迁,周德兴在岛上筑城时,借用“金城汤池”之意将浯洲改为金门,以示“固若金汤”。同理又借“华夏之士”将嘉禾屿改名厦门,以示厦门是“中国岛屿厦门”、“中国领土”、“大夏之门”。
古地图《大明统一天下图》中的厦门
清《鹭江志》载,明洪武二年,嘉禾屿筑城名字,厦门的历史由来和发展,命名典故厦门城
厦门古城遗址
有一段文字记录: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城厦门,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这就是海防史上有名的历史文化“中左守御千户所”。这座建成于1394年的“中左所城”,便是厦门城的滥觞。
上面骑这段文字透露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历史故事,“城厦门”说明,在“中左所”之前,厦门名称的由来和历史,嘉禾屿就有“厦门”的地名存在。
明代中叶,浯屿水寨迁到嘉禾屿(厦门岛)后,“下门”之名,开始出现在与浯屿水寨有关的文献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下门”之名,与明水师浯屿水寨的迁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在迁徙之后,由于地理位置的差距,为了方便称呼,明军才把浯屿水寨原址称作上门,厦门叫做下门的。
那么简介,明军浯屿水寨名称迁徙的骑具体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历史文化呢?
《备倭记》(明卜大同,嘉靖进士,任福建巡海副使,边备多所兴革,使倭寇三年不敢犯)明确提出:浯屿、烽火、南日山三水寨设于明永乐年间,“正统初年,徙浯屿寨(1436年)于厦门”。
从《备倭记》这段文字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福建厦门的历史,在浯屿水寨迁徙之前,“厦门”就叫做“厦门”。
明代军民分治,嘉禾屿上百姓对自己的家乡,则有自己的称呼。明代永宁卫中左所人池显方,称家乡嘉禾屿为“白鹭门”,简称“鹭门”、“鹭岛”。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不孝家海岛,岛可四十里,名‘白鹭门’,周遭皆海。”另一位金门人蔡献臣,也称“鹭门”。
嘉禾屿、厦门/夏门、中左所、白鹭门、鹭门、鹭岛、下门—明代中后期的厦门,竟同时拥有如此多的名字,难怪荷兰人与明廷,都被搞糊涂变迁了。
入清之后历史,随着中左所被裁撤,《清实录》里,从此统一写成“厦门演变”。
这就是厦门的典故历史由来。从公元686年陈元光开漳开厦到如今,厦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1300多年。
图文整理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